苏州五人墓

崔吉俊 2021-09-06 10:09

虎丘五人墓,是什么让苏州百姓感念这五人之义上书五人之墓呢?

御史倪文焕是魏忠贤的干儿子,诬告害死了大臣夏之令。吏部侍郎周顺昌刚正耿直、疾恶如仇,他曾说:“倪文焕总有一天会为夏之令偿命。”倪文焕得知后气急败坏,想找理由对付周顺昌。

苏州五人墓

魏忠贤本就记恨周顺昌曾斥责过自己。后来,倪文焕得到魏忠贤的授意,要诬告周顺昌受贿。

没过多久,周顺昌又得罪了同僚吕纯如。吕纯如便在织造中官李实和巡抚毛一鹭面前诋毁周顺昌。

而周顺昌此时早已告假回苏州了,李实便借魏忠贤之权以及吕纯如的诬陷,发兵捉拿周顺昌。

苏州的百姓们听说逮捕周顺昌的官兵到了,都非常愤怒,站在街道两旁为周顺昌喊冤。

后来,大家索性聚集在府衙门前,一个挨着一个,都拱手为周顺昌请命,时间一长,人就更多了。

可却被旗尉阻拦,这个旗尉还狠狠地说道:“东厂捕人,你等刁民居然敢来捣乱,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百姓们一听是东厂来抓人,更是不服气,大家一拥而上,愤怒抗议。

东厂的人哪见过如此阵仗,吓得抱头鼠窜,百姓们跟在后面,抓着一个打一个。

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很得民心,他们出来向大家解释,说一定会将大家的意见上告朝廷,百姓们这才散去。

巡抚毛一鹭用紧急文书向朝廷报告了这件事。东厂的特务诬蔑苏州人民都造反了。

毛一鹭要逮捕当天闹事的百姓。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为保护百姓,前来自首。

这五人被扣上了煽动叛乱的罪名,处以死刑。他们毫不畏惧,直至行刑,还喊着奸臣的名字大骂!

苏州百姓感念五人之义,都痛哭失声。在行刑后,百姓们将五人的尸体合葬于虎丘旁边,上书“五人之墓”。

《五人墓碑记》的具体历史背景

写于崇祯元年(1628年)。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己,欺压人民,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他们多次上疏弹劾魏忠贤,斗争非常激烈。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对东林党人进行残酷迫害。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又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五人墓碑记》是明代文学家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年)创作的一篇碑文。文章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文章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题外有情,题外有旨,开人心胸。

全文(节选)如下: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译文如下:

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

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扩展资料:

文章通过记叙五人之墓建立的缘起、五人的功绩、为五人请求建墓立碑之人,热情洋溢地表彰了苏州市民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五位市民英雄形象,他们不畏强暴、伸张正义,具有“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质。

作者在文中倡导了一种匹夫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心的价值观。这篇文章艺术上的精彩之处是运用夹叙夹议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事件的经过,又穿插了作者的爱憎态度。

就全篇来说,前半篇重在记叙,后半篇重于议论,而这两篇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借事发挥、明道正义,褒贬分明,语语从肺腑流出,感慨淋漓,激昂尽致,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人墓碑记

苏教版《五人墓碑记》应该读作《五人“墓碑记”》还是《五人墓“碑记”》?

应读作《五人墓/碑记》。五人墓:明代苏州市民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等五位义士在与魏忠贤奸党的斗争中,为保护当地群众,挺身而出,英勇就义。当地人士感五人之义,将他们合葬于虎丘之侧,题称“五人之墓”。碑记是一种刻在碑上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也是这篇文章的文体。“碑记”是主语,“五人墓”作定语。

相关阅读


上一篇:常州古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