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编传承,匠心坚守

2019-06-29 10:32

 

  往前数30年,苏城人家的家具用品大多是木质或者藤编。小到帽子、吊篮,大到座椅、床具......藤编用具耐用结实的特性让它成为了当时寻常人家所处可见的物件。

  胥口藤编

  在吴中区胥口镇上流传着“三个一”:一把斧,一支笔和一根藤。而这“一根藤”说的就是曾经在胥口镇上响当当的藤编工艺。胥口藤编源于明朝而兴于清朝,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主要产于香山、外塘桥一带,在清朝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已成规模。

  近期,小编就去了位于胥口镇中国书画名家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拜访了吴中胥口藤编传承人——顾招兴老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胥口藤编以及造就了胥口藤编产业辉煌历史的“匠人”。

  顾招兴老人今年已经75岁了,但与人们对这些老一辈工艺传承者的印象不同,顾老显得有些“普通”。

  他与平常老人无异,很难想象,这位老者竟是一位具有56年制作藤编经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虽然顾老有时显得有些少言寡语,但一说到藤编,他的眼神中就会焕发出一种光芒,不断向小编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叙述着制作过程。

  顾老在讲述制作藤器工艺之前首先介绍了藤编的原材料——藤条。

  藤条也叫“藤蔑”,外皮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是一种质地坚韧、身条极长的藤本植物,天然的编织材料。

  但藤条不产于吴地,而是生长在南洋群岛,所以制作藤器的原材料都是需要进口的。而顾老所使用的藤条更是从品质最优的印尼进口。如此,这异国他乡的藤条却在苏州胥口展现了独属于它的精彩。

  当小编问道,为什么当时选择成为一名藤编人时,顾老立马脱口而出“喜欢”二字。而这股对藤编的感情要从他爷爷那一代说起。

  顾老的祖上就是藤编出身。清末民初,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胥口藤艺人与时俱进,由原来主要生产农用器具转为开发生产生活日用品,所生产的藤椅、藤榻、童车、凉枕以及藤编沙发、茶几等现代家居用品都很受欢迎,藤编艺人的数量和收入也有所增加。就这样,成为一名合格的藤艺人就成了当地居民的多数追求。

  而顾老的爷爷更是这之中的佼佼者,是当时江浙一带很有名气的藤编艺人。顾老自幼就看着家人做藤编,耳濡目染,在他还小时,就能做得有模有样了,同时也对藤编有了极深的情感。

  1963年,19岁的顾招兴进入了当时村里的藤器厂,正式成为一名藤编手艺人。经过两三年的刻苦学习,再加上自己肯动脑筋、愿意钻研,顾老慢慢成了厂里一等一的好手,还担任了藤器厂的厂长。

  上个世纪80年代,正值胥口藤器生产的兴盛期,藤器厂的产品远销海内外。每每谈及当时的情景,顾老总会露出自豪的笑容。顾老说,当时有一位美国客户,看中了他们藤器厂的产品,不远万里来到厂里,下了上百万元的订单。

  同时,他们所制作的藤编安全帽也因轻便、透风、抗击力强等优点深得用户青睐,年产四十万顶以上,远销美洲、欧洲、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使胥口藤编工艺驰名海外,为国家创汇及胥口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那个时候,一个只有七八十人的镇办小厂,做的还是藤编这种纯手工的产品,还能连续多年年产值上百万元,实属不易。

  也正是在藤器厂的带动下,在胥口做藤器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江浙沪多个城市都能看到胥口藤编艺人们的身影。

  在90年代中后期,随着各种新颖家具的出现以及国内外家具厂商的冲击,藤制品变得不再受人青睐,胥口藤编业开始逐步萎缩,藤编继承者也越来越少。

  谈及这点,顾老颇为焦虑。但顾老还是坚定地说到:“我还是会做下去的,我不能让它在我这里断掉。”自己作为胥口藤编的传承人,传承这项技艺,既是担负起延续这个拥有四五百年历史技艺的责任,也是保留住胥口的文化,让胥口藤编成为胥口的名片。

  为此,年过七旬的顾老走进小学,担任课外辅导员,向孩子们教授藤编技艺,希望能够培养孩子对藤编的兴趣。同时,顾老还准备开设一家胥口藤编工作室,将藤器品牌化,促进销售。

  顾老相信,胥口藤器要想重新赢得市场,靠的是优秀的设计和高质量的产品。当传统技艺越来越受到肯定时,胥口古老的“一根藤”就一定会焕发新生。而他们这些“匠人”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之前,坚守住这项技艺。

  胥口一根藤

  胥口“一根藤”的藤编工艺,既是历史的馈赠,也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做好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向社会贡献更多、更好的藤编制品,让胥口藤编这张文化遗产名片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也给后世子孙留下更多的文化遗产。

  想要了解更多的盆友们

  位于胥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正敞开大门欢迎你们的到来!

  现场被藤编包围着的感觉真的很奇妙

  看到有喜欢的也可以现场购买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开放时间:09:00-16:30

  咨询电话:15062316812

  展馆地址:吴中区胥口镇中国书画名家街

 

责编:茅雨萌

相关阅读

  • 匠心吴中——袁小娣:做玉如做人
  • 苏帮大厨传承创新“三虾系列”
  • 匠心吴中——李海龙:我好像上了
  • 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鼓与呼 全国人
  • 匠心吴中——周春毅:一刀一江湖
  • 匠心吴中--傅生林:家具只有融入生
  • “苏州一碗面”公开遴选传承人
  • 匠心吴中——周福国:成为手艺人

  • 上一篇:平江路的粉墙黛瓦中,竟多了一抹“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