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遗传承插上创新“羽翼”

2019-06-20 10:54

  一群木版年画中的人物,如精灵般伴随着一位孤独的老艺人。大火熊熊燃起,年画人物倒地而逝,老艺人竭力抢救却无能为力……斗转星移,人们重拾老手艺,年轻人再度拜师学非遗……近日,在江苏省第六届社会舞蹈大赛暨第八届少儿舞蹈比赛中,舞蹈《木刻春秋》获得社会组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以及网络最佳创作奖三项荣誉称号。“将鲜活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艺创作结合起来,观众的认知度和对非遗项目的人文情感将得到大大提升。”编导薛艳这样说。

  姑苏区地处苏州古城核心,文化遗存丰厚。遍布其中的非遗项目及民俗文化已成为古城生生不息的文脉根基。数据显示,目前,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72项,其中市级及以上项目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9名,其中市级以上的有20名。近年来,姑苏区通过搭建文化平台、推动文艺创作、开发文创产品等途径,坚守文化自信,以活态保护的方式,加大对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发展,为古老的非遗文化插上创新发展的“羽翼”。

  

  文化平台推动非遗传承

  六大民俗文化节形成良性保护机制

  姑苏区非遗项目众多,截至目前,辖区共有1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8项,市级17项。众多的非遗项目,根植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如何让这些承载着苏州人千百年情感的“历史记忆”在当下依然闪烁出耀眼的光芒?“‘破题’的关键在于平台的搭建,只有聚焦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搭建聚合资源平台,才能不断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姑苏区相关负责人说。

  “古胥门元宵灯会”“‘轧神仙’庙会”“吴地端午习俗”,是姑苏人熟悉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自2012年开始,姑苏区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加强对历史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将这三个活动打造成文商旅融合、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品牌,为传统非遗项目、节庆文化记忆的复原、传承提供了活态传承的载体。

  2015年,“孔子文化节”“苏州腊八节”“冬至大如年”活动加入姑苏区民俗文化节序列,“六大具有非遗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都为传统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展示搭建了平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原主任、研究员龚平,参与了各项节庆活动的策划。他表示,姑苏区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辖区通过积极打造主题类民俗文化节,科学保护回归本真,挖掘项目弘扬传承,搭建平台扩大传播,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非遗保护机制。

  传承非遗“从娃娃抓起”。自2014年起,姑苏区推出的“姑苏出发——非遗体验之旅”夏令营,以“活态、活动、生活”为切入点,串起散布在姑苏区的“非遗珍珠”。孩子们走进姑苏街巷,听评弹、学剪纸、尝梅花糕……领略非遗魅力,浸润传统文化。据悉,自2014年起至今,已有近400名孩子参与“非遗体验之旅”,与吴地非遗近距离接触。

  “今年,姑苏区将进一步发挥区位文化优势,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据姑苏区文教委社文处工作人员介绍,姑苏区非遗保护联合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今后,联合会将在开展全方位非遗保护的同时,注重推动古老的非遗元素和现代创意设计研发相融合,旨在为区域内的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提供创意设计、互动交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服务。同时,姑苏节庆系列活动也将迎来新成员,具有悠久吴地民俗文化历史的“石湖串月”将为中秋赏月活动增添一抹亮色,扩大姑苏区民俗文化节庆品牌活动的阵容。

  

  文艺创作增添非遗元素

  舞蹈戏曲“跨界”牵手创新推广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基层,其传承和延续必须依靠群众。近年来,姑苏区通过文艺创作深入解读非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非遗与艺术表现相融合。辖区先后推出《忆糖粥》《木刻春秋》《山歌声声》等节目,将民间非遗技艺的传承,以舞蹈形式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薛艳是姑苏区文化馆非遗部部长,也是《忆糖粥》《木刻春秋》《山歌声声》等舞蹈的编导。谈起这些舞蹈作品的创作初衷,她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而普遍存在于老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精品,将其与舞蹈作品相结合,是一次跨界探索。”薛艳表示,将骆驼担制作技艺、姑苏叫卖、桃花坞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从原来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变成内容丰满、表现丰富的舞蹈节目,不仅有利于提升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感染力,而且有利于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宣传的有效空间。

  《浮生六记》为清代苏州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描绘了清代苏州充满情趣和雅致的生活方式。今年5月30日,浸入式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主创团队见面会在沧浪亭·可园举行。现场,来自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演员们在沧浪亭“流玉石刻”处短短十分钟的表演片段,让昆曲与沧浪亭这两项文化遗产的古老神韵交相辉映。对此,姑苏区区长、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委会主任徐刚表示,探索创作国内首个浸入式园林版《浮生六记》,将昆曲和实景相结合,带给观者“园林生活”“艺术生活”一站式观演体验,这是姑苏区倾力打造的“戏剧+”创新文化项目,也是姑苏区获评“国家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验区”后,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举措。据悉,浸入式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将于8月17日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当天在沧浪亭举行首演。

  

  文创产品融入非遗特征

  实用与文化完美嫁接彰显产业新特色

  位于桃花坞大街一处创业园内的“太湖窑”陶瓷艺术中心,“姑苏繁华图”办公杯、“游园惊梦”茶具、姑苏园林系列陶瓷杯……在凸显实用性的同时,散发着浓浓的江南文化意蕴。中心创办者之一孙厚义表示,“太湖窑”是一个全新的文化创意和载体,其将古城与陶瓷艺术连接在一起,把刺绣、昆曲、园林、木版年画、砖雕木雕等姑苏文化元素、非遗元素集成起来,让陶瓷带着更多文化与实用并存的价值,介入当代人的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得到保护与传承,需要的是迎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必须和文化创意相融合,融入现实生活,活跃于高端市场和创意产业。近年来,姑苏区以塑造多元融合的文化生态为方向,推动辖区企业产品和非遗元素嫁接,打造符合市场规律的文创产品,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把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辖区结合历史城区内的部分古建老宅、厂房、仓库等改造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的产业化,建立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集区。目前,辖区已拥有缂丝、桃花坞木版年画、羿唐丝绸、太湖窑、艺吴门与故宫合作开发的千里江山系列产品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市场前景看好的非遗文创产品。“文化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已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重心之一。姑苏区以获评‘国家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验区’为契机,深度挖掘,系统整合,借力重点文化企业优势,拓宽姑苏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姑苏区委书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王庆华这样说。(摘自:苏州日报,记者:胡毓菁,本站编辑:咨询中心秦询)


相关阅读

  • 苏州旅游胜地打卡的地方有哪些?
  • 苏州旅游胜地有哪些?2022苏州旅游
  • 去苏州两三天怎么玩?江南古镇、特
  • 苏州游玩攻略,一到5月,苏州就惊
  • 2022“春天苏州旅游季”启动啦,不
  • 苏州非常受欢迎的古镇,拥有丰富
  • 苏州站到留园怎么走?苏州园林好不
  • 苏州那些园林值得前往?最值得去

  • 上一篇:从过境游到过夜游 苏州这样做